這兩天,安徽省和縣歷陽鎮太平村的90米長的蔬菜大棚里,四壟新插的辣椒苗長勢喜人。
“今年體驗了一把機械化種植的好處!這兩路都是8月下旬機器種的秋延辣椒,長得特別好。機器種的掛果率高,而且特別齊整,估計12月中下旬就能有個好收成。”一壟壟逐漸轉紅的辣椒旁,種植大戶李明才不無欣喜地說道。
李明才是這個大棚的主人,也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土專家”,有著30多年的蔬菜種植經驗的他,今年第一次試水“機械移栽”。
資料圖
8月18日上午,秋延辣椒機械移栽現場會在和縣太平村省級蔬菜示范園進行。“想也想不到,那么長溜兒的地,我們花一天移栽都夠嗆,這個機子來回兩趟10分鐘不到的功夫就給栽完了。”當時,李明才和妻子驚嘆道。平時,他和妻子定植一畝地就得花上一天時間。雇勞工的話算上吃喝,成本要在200塊左右。為檢驗與人工種植的差別,當天下午,李明才把另外兩壟地也栽上了辣椒苗。“‘試驗’結果很滿意,我們準備和其他人合伙買上一臺,省時省力,農忙的時候,還能租給別人。”李明才和太平村村書記陳小強說道。
從起初的竹篾棚,到逐漸擴大種植面積,使用第一代、第二代棚體,李明才經歷了和縣蔬菜的發展變遷。如今,和縣成為安徽省設施蔬菜生產第一大縣。其蔬菜主要茬口秋延辣椒的種植面積達12萬畝,其中設施栽培11萬畝。讓大型機械從大田進大棚,和縣花了30多年。
資料圖
和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衛兵介紹說,和縣蔬菜農機化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和縣菜農需要“牽著大牯牛進棚”;90年代,和縣蔬菜大面積擴張,實現“以機代牛”,小型機械進大棚;2000年后,和縣重點發展微耕機旋耕機植保、微滴灌技術;近十年來,物聯網、水肥一體化和工廠化育苗集成技術等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在和縣廣泛應用。農業機械化為全縣現代農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在當天蔬菜機械化發展座談會上,來自常州的一家機械設備企業簡要介紹了現場會展示的蔬菜移栽機械:“這種全自動蔬菜缽苗移栽機,采用國際先進技術研發,實現‘取苗—喂苗—開溝—定植—覆土—壓實’六個步驟全自動,可實現辣椒、西蘭花等蔬菜的機械化精準移栽作業。”“1人操作,無需人工輔助取投苗”“移栽作業效率高,是人工移栽的10倍以上”“移栽質量好,入土即長,較人工移栽增產5%-10%”……
“可不可以把這個機械用到我們家基地?”現場,和縣歷陽鎮德生農業負責人張玉柱迫不及待地站起來詢問。張玉柱家種植了600畝韭菜。今年疫情、汛情疊加,讓張玉柱一度發了愁:“人手緊缺,用人成本也在增加。這個正是我們規模化種植基地迫切需要的。一次投入,長期受益。”
資料圖
產業發展主體的需要,便是決策的導向。為推動當地農業企業復產復工,全力挽回疫情災情損失,今年以來,和縣加快農機化發展步伐,通過項目帶動采購蔬菜移栽機進行示范,選擇馬鞍山綠九灣瓜果蔬菜種植有限公司及和縣綠源溫室科技有限公司,試點推廣耕作、移栽、施肥、棚內環境控制三項關鍵技術,核心示范面積400畝,并示范推廣周邊1萬畝農田。目前,該縣農機化蓬勃發展,先后獲得省農機勞動競賽優勝縣、十強縣、農機推廣先進縣、全國跨區機收先進單位、全國機插秧示范縣稱號。全縣耕、種、收綜合機械水平達73.92%。其中,蔬菜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48%。
“和縣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人才優勢,蔬菜機械化發展勢在必行。未來實踐良好,12萬畝辣椒將逐步走向機械化定植。”劉衛兵說道,“下一步,我們將逐步建立蔬菜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以機耕移栽、植保、機收為主的社會化服務,讓機械化深入尋常百姓家。”
郭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