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從原單位退休前,他默默無聞和機床打交道,守著一個工作崗位一干就是40年;在廠里,他堅持修舊利廢,不放過任何一個降本增效的機會;隨手關電、隨手關水、就餐按需取食、不剩飯菜已成為他多年來堅持的習慣……
他叫楊貴鈞,2015年被評為省勤勞節儉類道德模范。在他的帶動下,原先廠里的同事和身邊的親人都以他為榜樣,也都始終踐行著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好作風。
修舊利廢 每年為公司省下30萬元
楊貴鈞今年66歲,2016年從馬鋼汽運公司汽車修理廠退休后,又返聘回原單位工作了3年。守著一個工作崗位一干就是40年,他所在的班組,以前有十幾個人,之后陸續有退休的、換崗的、離職的,人越來越少。人雖然少了,但班組的任務并沒有減少。幾年下來,在楊貴鈞的帶動下,憑著一股拼勁,班組每個人都能掌握操作五至六種不同類型的機床設備,“鉗、車、磨、刨、銑”機械加工和配件修復樣樣在行,個個都是多面手。
楊貴鈞所在的汽運公司有300多臺重型載貨車,修理任務十分繁重。當損壞的零件從貨車上拆解下來,都會送到楊貴鈞的班組進行維修或更換。面對繁重的工作,楊貴鈞從不推脫,“能修必修”。不僅如此,他還會琢磨零件的損壞原因,找到關竅改一改,為公司省下很多維保成本。在修舊利廢工作中,平均每年要為公司省下30萬元。
“其實我做的都是小事,小修小改的,大事我也干不了。就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睏钯F鈞說。
勤儉持家 一件工作服穿了20多年
熟悉的人都知道,楊貴鈞經常穿著一件已經褪了色的工作服,這件工作服楊貴鈞穿了20多年。記者注意到,這件灰色工作服,領子內里和袖口都已磨破,但楊貴鈞依舊穿在身上。
除了穿著上節儉外,楊貴鈞在家精打細算每一項開支,平時不亂花一分錢,家里使用的電器產品,基本也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購買的,至今仍在使用。
愛人曾多少次勸過他,“辛苦一輩子了,不要太將就”。老同事聚在一起也常“開導”他:“要對自己舍得一點,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是沒有”。楊貴鈞聽后只是憨厚一笑,依舊“我行我素”。艱苦奮斗、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楊貴鈞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中,早已成為他的生活方式,并滲透到退休后的生活之中,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粒糧……
“經歷過苦日子,深知好日子的來之不易,在新時代更不能忘本,必須繼續踐行并弘揚這一傳統美德?!弊约汗潈€的同時,楊貴鈞還悉心教育子孫從點滴做起,培養勤儉節約的習慣。
雖說楊貴鈞對自己挺“摳”,但幫助別人卻從不含糊。平時遇到募捐活動,他總是積極捐款捐物,無論是前些年給汶川、玉樹捐獻財物,還是給工友捐錢治病,他都積極奉獻一己之力。
記者 涂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