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別山區的岳西,曾是安徽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之一。
平均海拔600米、貧困率72%、絕對貧困人口24.7萬、國家級貧困縣……作為安徽唯一的純山區縣,大山,曾是岳西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
“痛點”變“賣點”,難點成亮點。近年來,岳西縣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打造了茶、桑、菜、旅游、生態養殖等十大產業,形成了“天干有旱菜、天澇有茭白,不旱不澇有茶葉;春有茶桑、夏有果,秋有茭白、冬有藥,一年四季有旅游”的特色產業體系,貧困率下降到0.1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861元。
道路修起來,景區亮起來,產業興起來,人氣旺起來,農民富起來!2018年,岳西成為我省首個“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高山貧困縣迎來了華麗轉身,當地干群正加把勁促振興,闊步邁上小康之路。
“過去是貧困戶老查,現在靠種茶變成了查總,真是翻天覆地”
——打響“茶品牌”,脫貧致富有了“綠色銀行”
10月14日,岳西山區下起蒙蒙細雨,車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駛,遠處的山峰與云端連為一體,一幅詩情畫意的美景躍然眼前。
車行至姚河鄉香爐村,這里是岳西翠蘭的原產地。全村家家戶戶都種茶,80%的收入靠茶葉,3800多畝茶園成為全村的經濟支柱。
在一座三層小樓前,村民查全存正在打電話談生意,眼前這個“老板”模樣的中年男人,言談中透著滿滿自信。
“你真的曾經是貧困戶嗎?”面對記者的疑問,查全存笑了:“你不是第一個提這個問題的人,好政策加上勤懇種茶葉,我家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早年,查全存父母患了癌癥,孩子要上學,花光了家里的積蓄,欠了一屁股債。2014年,他被建檔立卡列入貧困戶。
“最嚴重的時候,都斷了糧,那段日子真是太苦了!”回憶起曾經的苦日子,查全存感慨地說。
就在查全存心灰意冷時,當地扶貧干部鼓勵他振作起來,不僅個人借錢給他,還幫他賣土特產,查全存2015年順利脫貧。隨后,他與其他農戶聯合成立合作社,辦起了茶廠,憑借著勤奮和精明,生意開始紅火起來。光茶葉一項,一年純收入有8萬多元。
“我富起來,也要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辈槿嬲f,他的茶廠雇傭當地的貧困戶,收購周邊群眾的鮮葉,加工成茶產品,附加值提高了,一條茶產業鏈就此形成。
“我經歷過貧窮,深知窮的滋味。從一個貧困戶查全存,變成了‘查總’,我希望通過發展茶葉,帶動越來越多和我曾經一樣的人脫貧致富?!辈槿娓嬖V記者。
和查全存的命運類似,岳西縣的茶產業,也經歷了由窮到富的巨變。
岳西翠蘭,作為安徽名茶,早就名聲在外。岳西縣產茶歷史悠久,可追溯至秦漢時期,長期以來,由于產業未成型,種茶產茶收益低,當地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一個采茶工,一天不到七毛五。一個制茶工,日夜不到一塊五?!辈枞~未能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打響“茶品牌”!岳西開始種茶樹、創品牌、做有機,將茶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第一大產業,逐步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綠油油的茶葉也成為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產業鏈延伸,產業合作深化。位于姚河鄉香爐村的義岳茶廠,通過與浙江義烏企業的合作,發揮了市場優勢、技術優勢和原料優勢,開拓了岳西翠蘭的國內和國際市場,實現“岳西茶”走向長三角、賣向全國、邁向全球。
一片茶葉養活一方百姓。如今,岳西縣有茶園17.18萬畝,年產干茶5655噸,綜合產值16.72億元。全縣扶持近3萬戶貧困戶改造和新建茶園5.4萬畝,帶動貧困人口8.72萬人,人均增收1600元。岳西翠蘭已成為全國馳名商標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岳西也成為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名茶之鄉、茶鄉旅游特色區、全國農業(茶葉)標準化示范縣。
“景區旺了,農家樂的生意就旺了,我們鎮百姓就富起來了”
——吃上“旅游飯”,青山綠水鼓了村民腰包
千米以上山峰69座,平均海拔600米,峰巒疊嶂的岳西,好山好水好生態。
“山林泉瀑、奇花珍木、古寺石刻、峽谷山寨”……這些生態資源已然成為吸引人氣、拉升經濟的重要“賣點”。
10月14日下午,在黃尾鎮黃尾村彩虹瀑布景區,飛流直下的瀑布傾瀉而下,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景色壯觀。水汽中,依稀可見一道絢麗的彩虹。
“旅游,就是大自然賞飯吃。這里的好山好水,就是我們寶貴的旅游資源?!秉S尾鎮副鎮長王經綸說道。
彩虹瀑布,是該鎮打造的國家4A級景區,2019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門票收入1650萬元,旅游綜合收入近億元。
景區也讓不少周邊群眾吃上了“旅游飯”。農家樂、民宿等一個個產業,讓老百姓腰包鼓了起來。
鄭氏山莊經營者鄭術黃也曾是一名貧困戶,2015年脫貧后看到景區辦得紅火,萌生開農家樂的想法。
“農家樂投資不多,幾萬塊錢,但當時也得咬著牙湊,多數是借的?,F在生意挺不錯,債還清了,收入還可以?!编嵭g黃說起自己的創業經歷滔滔不絕,“去年農家樂收入五六萬元,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有下降,國慶節生意就好了,八天掙了三千多元。”
老鄭的農家樂,一樓是飯廳,二樓提供住宿。曾是廚師的他,還燒得一手好菜。“游客來景區旅游的,吃住在我們這兒。他們走了,還找我要名片呢!”鄭術黃自豪地說,“希望他們口口相傳,能帶更多人來景區玩,這樣生意好了,我們黃尾就富起來啦。”
和鄭術黃一樣,還有許許多多的村民當上了農家樂老板。據黃尾鎮黨委書記吳陳平介紹,黃尾鎮成立彩虹之約農家樂協會,探索出一條“景區+協會+農戶”的發展路徑。該鎮有農家樂經營戶113戶,農家樂日均接待能力可達17000人次。全鎮三大景區直接提供就業崗位100余個,間接帶動就業超過800人。
“嘩啦啦……”在青云峽景區,穿過大山和河流,有一個猶如巨型“蹺蹺板”的游樂項目,這個位于黃尾鎮云峰村的青云峽景區總投資4.55億元,工程建設按5A標準設計,今年5月已運營。
景區的開建,拉動了就業。貧困戶葉來根成為景區的一名保安,一個月2500元的工資,還算輕松的工作讓他十分滿意。2017年,他家易地扶貧搬遷住上了新房,每天騎個“小電驢”到景區上班,回家還能種種茶葉,日子安穩而幸福。葉來根開心地說,現在所有收入加到一起,一年有五六萬元。
曾經,黃尾鎮是岳西最偏遠的鄉鎮之一,高速入口開建改變了這座鄉鎮的命運。濟廣高速的黃尾出口讓這小鄉鎮的交通“活”了起來。吳陳平表示,有了高速出口的帶動,黃尾的生態旅游業加速發展,由起步初期彩虹瀑布“一枝獨秀”發展至現在的彩虹瀑布、道元古村、青云峽景區“三架齊驅”,游客接待量正逐步跨入百萬級流量。
更令黃尾百姓激動的是,六安至安慶鐵路將在鎮上設立高鐵站,大家都盼望著高鐵經濟能帶來更大變化。
“村里有了企業,貧困戶既有了工作又有分紅”
——走出“綠色路”,特色農產品上了城鎮餐桌
自古以來,岳西人靠山吃山,砍伐木材,以山養家。但是,以犧牲環境換來的經濟效益并不長久,老百姓還是掙扎在貧困線上。
看著青山如黛的美麗家園遭到破壞,當地人放下斧頭,發展生態農業產業,通過種養綠色、有機、健康的農產品打開市場、致富一方。
10月15日,淅淅瀝瀝的小雨下個不停,在岳西縣五河鎮百步村思民生態農業公司的廠房里,機器正在轟隆隆生產,大棚里長出了黑黝黝的木耳。
“這場雨一停,太陽一出來,木耳就會沿著這些小孔茁壯生長出來。”百步村掛職第一書記周輝微笑著介紹。
在村里人看來,這個從中石化來掛職的北方年輕人,有想法、有干勁,思維縝密。
“從農民手里收購桑枝,將桑枝打碎成粉末,通過一道道工藝,生產桑枝木耳等產品,又能發展循環經濟?!敝茌x介紹說。
岳西縣思民公司是以中國石化扶貧資金為主投資設立的扶貧企業,企業通過股權扶貧、用工扶貧、原料扶貧、種植扶貧、技能扶貧五大扶貧方式,為當地農戶及村集體增收150多萬元,幫助100多戶貧困戶通過桑枝木耳產業實現脫貧。
2017年開始,周輝來百步村掛職,一呆就是三年多。從一開始對桑枝木耳種植一竅不通,和同事們“做實驗”,一戶戶說服農民出租土地,到如今頗具規模,在周輝看來,要扶貧,一定要靠產業的帶動。
“收購桑枝增收,拉動貧困戶就業,貧困戶直接享受分紅,成為企業產業扶貧的主要方式?!睋搴渔傸h委書記方意介紹,思民公司建立15畝的現代農業示范種植園,掛袋40萬菌棒,可年產香菇及木耳6萬多斤,可實現貧困戶分紅31.5萬元,成為五河鎮精準脫貧的重要抓手。
產業發展,給貧困戶帶來的是真金白銀的收入和看得見的實惠。今年24歲的葉慧,思民公司的職工,她家因父親重病被列為貧困戶。現在雖然脫貧了,但上有年邁的爺爺奶奶和父母,下有上大學的妹妹。畢業后,懂事的葉慧選擇回家鄉工作,一面上班一面照顧家里?!耙皇羌亦l有這個企業,我可能會去大城市打工,但消費太高,沒法顧家。在家門口的公司上班,很方便、很親切!”
如今,該企業已形成“桑田珍品”的食用菌品牌,正積極對外打開銷路,端上城鎮居民的餐桌。前不久,周輝還參加了一場電商直播帶貨活動,當場賣了2000多斤木耳。
蠶桑、茭白、板栗、構樹、天麻、有機豬……如今的岳西縣,依托生態資源,特色生態農業蓬勃發展,已有蠶桑7.5萬畝、茭白5.83萬畝、高山蔬菜14.55萬畝,建成的構樹基地5124畝、地道藥材23萬畝,創成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4個、中國馳名商標6個。特色產業收入占貧困戶收入53%以上,不僅成為脫貧的重要支撐,也成為岳西走鄉村振興之路的有力支點和發力點。
鄉有特色優勢、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大山里的岳西,把產業做出了特色,將品牌打向了全國。
岳西縣扶貧辦主任楊效東表示,摘帽后的岳西,將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范返貧致貧,確保脫貧成效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同時將朝著鄉村振興之路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