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點,解開系繩,劃開單槳,小船緩緩駛向江心,和往常一樣,雨山區護漁隊員蔡來保開始了長江薛家洼區域的護漁巡查和水面保潔工作。
已過五旬的蔡來保,在漁船上長大,一輩子以捕魚為生,去年5月份轉產上岸,今年8月份加入雨山區護漁隊,從“捕魚人”變身“護魚人”,從“靠江吃江”到“靠江護江”。蔡來保的身份之變,折射出馬鞍山這座濱江工業城市、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之變。
從“濱江不見江”到“城市生態客廳”,從“工業基地”到“智造名城”,馬鞍山實現美麗蝶變。
一江兩岸見蝶變
“祖祖輩輩跟江打交道,見到江我這心情就好,現在看到魚兒慢慢多了,我更高興。”加入護漁隊后,蔡來保干勁十足,平時他負責護漁巡查,一個月能拿到3300元,妻子張春英負責岸上保潔,一個月能拿到2100元,生活有了保障。另外,轉產上岸后,住進了安置房,夫妻二人還買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按照每人每年最高3000元的標準繳費,他們每人只需交1000元,剩下的2000元由政府補貼。“我從小在江上長大,親眼見證江魚越來越少,政府給我們上岸漁民的政策這么好,大家都愿意退捕轉產。”
2019年,我市在全國率先實現長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率先完成漁民退捕轉產任務,1407條持證漁船、3739條輔助漁船全部拆解完成,11260名漁民告別“水上漂”,迎來新生活。漁民退捕轉產“四有一暢”工作法被全省推廣。
一手抓護漁禁捕,一手抓生態修復。
先后拆除長江干、支流非法碼頭158家,整治散亂污企業704家,清理固廢堆放點95處,清退長江岸線約10公里、灘地1000多畝。完成造林綠化2.2萬畝,退漁還濕4992畝,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放流各類魚苗1000多萬尾。
一江碧水再東流。監測顯示,長江馬鞍山段常年保持二類水質。水質好了,美麗的長江風光再現了,魚躍鳥飛回來了,就連多年不見的“微笑使者”——江豚也回來了。
一方碧水潤民心
每到傍晚,蘆塘支渠河道兩岸的燈就亮起來了。吃過晚飯,家住映翠景苑的孫宗榮總喜歡和愛人一起沿著河岸邊走上一圈,看著河水越變越清、越變越美,沿河而居的他打心眼兒里高興。“以前我們是繞河走,現在是沿河走。”
孫宗榮身邊的變化,得益于蘆塘支渠從黑臭水溝到生態公園的華麗轉身。從2017年9月起,這條全長1.01公里的黑臭水體開始上演“換顏記”——從標本兼治、綜合施策一舉摘掉“黑臭”帽,再到如今以河為鏈打造水生態科普公園、雨污分流,接力整治,讓蘆塘支渠不僅尋回了本色之美,更蝶變為親水宜居之地,讓周邊居民越來越享受到好水好風光帶來的“生態紅利”。
近年來,我市聚焦“標本兼治、長治久清”,以分秒必爭的姿態,持續推進中心城區水環境治理,全力構建城市生態水系,還百姓一城清水,筑一方“生態福地”。
從2016年開始,以“水清、岸綠、景美、河暢和群眾滿意”為目標,我市全面啟動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截至目前,城區35條黑臭水體已有33條消除黑臭,年內將全部消除,南湖、雨山湖、慈湖河、永豐河等水體水質得到持續有效改善,入選全國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
城市治水,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關鍵在排口,2019年9月,我市全面啟動220條市政道路、315個小區雨污分流及混接改造,有望于本月底完成掃尾工作,機關、企事業單位、商戶雨污分流改造和集中整治工作也在緊鑼密鼓推進中。
水清河晏,全民共享,全民參與。我市還出臺了《馬鞍山市中心城區水環境偷排偷倒有獎舉報實施辦法》,通過全民治水實現黑臭水體治理的長效管理。
一座綠城煥新顏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秋日的薛家洼生態園如詩如畫,風景優美,每天都有大量的市民、游客前來觀光“打卡”。
就這個網紅景點,過去是被戲稱為“五毒俱全”的臟亂漁港。作為長江東岸的一個天然港灣,900多畝的土地上曾聚集著非法碼頭、散亂污企業、畜禽養殖場、固廢堆場,還有200多條漁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這里最真實的寫照。
改變始于2019年,在遵循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的理念之下,我市啟動長江東岸綜合整治工程,確定了“環境、生態、景觀、防洪”四位一體的建設思路。長江東岸緊緊圍繞“沿江風光展示區、濕地生態涵養區、城市生活融入區”的定位,以塑造良好的沿江生態景觀為核心,運用大地景觀手法,融入城市人文記憶,因地制宜展現本土特色,進一步優化沿江產業布局,打造一個生態自然、開合有度、文韻深厚的濱江綠色風景線。
濕地風情、文創旅游、采石風景、田園風光……短短半年時間,長江馬鞍山東岸就實現秀麗巨變。薛家洼生態園、濱江生態濕地、濱江文化公園等串珠成鏈,昔日臟亂差蝶變成網紅打卡景點,成為廣大市民的“城市生態客廳”。
環境變美了,產業也要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瑞泰馬鋼,5萬噸的生產線,1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內,幾乎看不到人影;密集的物料箱或裝或卸,行云流水,快速精準……走進位于雨山經開區東區的瑞泰馬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節能環保型高溫材料數字化車間,由一系列數字化設備組成的生產線正悄然高效運轉,干凈整潔的車間環境與之前“機器轟鳴、粉塵紛飛”判若云泥。
瑞泰馬鋼的前身是馬鋼耐火材料廠,距長江直線距離不到3公里。借著長江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的機會升級換代,搬進了產業園,建設了新廠房,用上了新設備,污染問題也得到徹底解決。“從今年開始,瑞泰馬鋼開始從‘智能工廠’向‘透明工廠’升級,從原料進廠到產品應用,全生命周期可追溯,企業也由賣產品向賣服務轉型。”瑞泰馬鋼常務副總經理盧詠明介紹。
近年來,我市通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強化創新平臺建設、加快高端人才引進等舉措,推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智造名城”建設煥然一新。
今年以來,我市制定出臺加快建設產業集群(基地)的實施意見,以中國寶武重組馬鋼為契機,通過“引龍頭、建鏈條、育集群”,加快打造“1+3+N”的產業集群(基地),推動戰新產業不斷做大做強。今年1—7月,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幅達2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5.7個百分點,位居全省首位,繼續以“一馬當先”的姿態領跑全省。
記者 陳邦兵